版次:03作者:来源:2023年03月08日

<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沈阳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进位升级
        2023-03-08 09:38:32来源:辽宁日报编辑:黄非责编:卢佳静

          记者3月5日获悉,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日前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对全国97个城市进行综合评价。沈阳创新指数为62.43,排名上升至全国第18位,多项指标在东北地区领先。

          从创新治理力来看,沈阳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党政“一把手”带头抓创新,制定出台了《沈阳市引育壮大新动能为全省作出示范行动计划》。2021年,全市实现R&D经费投入215.5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7%,高于全省0.7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53个百分点。

          从原始创新力来看,沈阳加快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22年,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的辽宁材料实验室和辽宁辽河实验室揭牌运行。沈阳市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型模拟设施开工建设。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作为东北唯一节点,接入中国算力网络。沈阳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426个,其中国家级平台达69个。

          从技术创新力来看,沈阳坚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卡脖子”问题。2022年,聚焦20条重点产业链,沈阳市滚动实施147项“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预期解决30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其中5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型企业数量突破1.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00家,总量连续5年保持东北首位。

          从成果转化力来看,沈阳大力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加快将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2022年,东北大学入围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沈阳化工大学获批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设立首期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持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国家级“双创”载体达到40家,各类“双创”载体达240家,在孵企业、团队1.5万个,集聚创新创业人员16.6万人。目前,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400亿元,居东北地区首位。

          从创新驱动力来看,沈阳加快建设“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2022年,沈阳浑南科技城、沈北科教融合园建设规划面向全球发布,“南城北园”科创两极启动建设。推动沈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三园”扩区发展,着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市机器人、航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5%,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

          创新型城市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国家发挥显着支撑引领作用的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和创新驱动力5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